当前页: 首页 >> 武装工作 >> 国防教育 >> 正文
第三章 战略环境(2)
2010-10-14 国防教育办公室  本站原创

第二节 国际战略格局

一、国际战略格局概述

(一)           国际战略格局的基本含义

所谓战略格局,是国际社会中有关国家或力量集团,在一定时期,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军事利益,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组合的一种关系和结构,是这些国家或力量集团在斗争中处于相对平衡的发展阶段的关系和结构。

(二)           国际战略格局的构成要素

一是政治力量;

二是经济力量;

三是军事力量;

四是科技力量;

五是社会文化力量等。

 

二、世界战略格局的四次转换

(一)拿破仑战争与“维也纳格局”

1799年11月18日,拿破仑发动了“雾月革命”,推翻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督政府,成立了由三个执政官组成的政府,拿破仑自任第一执政官。

1804年拿破仑在俄、普、英、瑞典和奥地利等国反法联盟的攻击下,法国战败。

1815年3月,拿破仑逃回法国重新掌权,俄、奥、英、普、瑞典等国又迅速组成了第七次反法联盟,于同年6月18日在滑铁卢战役中大败拿破仑军队。

6月9日,盟国在维也纳签署了《维也纳会议最后文件》。维也纳会议之后,纷纷复辟的各国旧王朝,企图联合起来对付主张共和的革命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在这种形势下,1815年9月26日,俄、普、奥三国皇帝发表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互相援助的共同宣言,即所谓“神圣同盟”。到1815年底,除英国和土耳其外,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加入了这个同盟。在这个同盟中,俄国、奥地利起主导作用。在神圣同盟订立两个月后,英国、沙俄、奥地利和普鲁士四国订立了《四国同盟条约》,规定任何一方在遭到法国的攻击时,缔约国各出6万人给予帮助。后来,四国同盟又邀请法国参加,扩大为五国同盟。

拿破仑曾以法国强大的军事力量横扫欧洲,打破了18世纪欧洲群雄并立的局面。在法国企图称雄欧洲的战争中,形成了英、俄、普、奥联合反法的格局。《维也纳会议最后文件》建立了新的欧洲均势,而神圣同盟和五国同盟的确立则形成了以镇压革命、民族独立运动和维持新的均势为目标的欧洲协调体制。

历史上称以这三个文件为基础达成的一系列安排为“维也纳体系”。

由于奥地利总理梅特涅在建立这一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主谋作用,因此,人们又称这一体系为“梅特涅体系”。这一格局(体系)大体维持了40~50年的时间。

(二)普法战争与“法兰克福格局”

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以1848年1月西西里起义为开端,革命运动席卷欧洲大陆,法国、奥地利、德国、意大利等国先后爆发了起义。

1848年3月维也纳起义后,梅特涅被解职并流放英国,“梅特涅体系”宣告解体。1862年,俾斯麦出任普鲁士王国首相兼外交大臣之后,先后发动了对丹麦、奥地利的战争。

1867年,以普鲁士为首的莱茵河以北22个德意志国家和3个自由市组成了北德意志联邦,并成为法国在欧洲的劲敌。拿破仑三世力图通过战争阻止德国的统一,俾斯麦亦决心通过战争的方式实现德国统一。

1870年7月,拿破仑三世在俾斯麦的挑动下对普宣战。战争开始后,法国接连失利,在9月1日的“色当会战”中惨败,拿破仑三世率10万军队投降。11月,南德意志联邦与普鲁士签订联合条约,条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德国,赔款50亿法郎,三年付清后德国占领军开始撤退。5月,两国正式签署《法兰克福和约》,确立上述内容。为确保对法胜利成果,战后,俾斯麦组织了新的反法联盟,并于1873年建立了德奥俄“三皇同盟”,共同遏制法国。于是在欧洲大陆形成了新的以《法兰克福和约》和“三皇同盟”为基础的新的战略格局,史称“法兰克福格局”。由于俾斯麦在其中起着主谋作用,亦称“俾斯麦体系”。这一格局大致经历了40年。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格局”

在“法兰克福格局”形成之后,法国复仇主义和遏制法国的德、奥、俄“三皇同盟”的矛盾不断刺激着欧洲的军备竞赛。由于德国和俄国之间矛盾也不断激化,俄国反对德国对法国挑起战争,而奥地利由于俄国在巴尔干的利益矛盾不断升级,德国便决定建立以打击法俄两国为目标的联盟体系。

1882年建立了德、奥、意同盟,1883年建立了德、奥、罗同盟,1887年又利用英国同法国、俄国的矛盾,指使奥地利、意大利与英国签订了两个分别针对法国、俄国的《地中海协定》。

19世纪70年代以后,工业技术从“蒸汽时代”跃进到“电气时代”,资本主义世界迎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而老牌帝国主义又力图保住既得利益和它们经营多年的殖民地,它们之间的矛盾便急剧发展起来。在这种形势下,便形成了英、法、俄三国捐弃前嫌,组成“三国协约”(协约国)联合抗击德国,而德国同奥地利、意大利则订立“三国同盟”(同盟国),从而在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对立的局面。

为战胜对方,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决一死战。最后终因1914年6月奥匈皇储在萨拉热窝遇刺为导火线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4年3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8年11月以同盟国(意大利后来转向协约国)失败而告终,从而使维持了40年的“俾斯麦体系”宣告结束。随着对战败国的处理,一个新的战略格局便开始形成。

1921年底,在美国操纵下召开了华盛顿会议,会议先后炮制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通过这次会议,美国不仅拆散了英日同盟,挫败了日本独霸中国的野心,而且使英国接受了美国与英国在海上平起平坐的地位,这样便在承认美国实力优势的基础上,划分了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最后,战胜国又建立了一个与凡尔赛体系相平行的华盛顿体系,我们称它为“凡尔赛华盛顿格局”。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格局”

20世纪30年代,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革命开始兴起,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营垒的后方,动摇了帝国主义在殖民地和附属国的统治。

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后,开始第三帝国的法西斯统治,扩张野心急剧膨胀,一心想要从英、法手中夺回失去的殖民地和市场。

另一方面,意大利和日本亦先后走上法西斯专制体制的道路。

日本于1931年开始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又全面发动侵华战争。

1939年9月10日德军向波兰发动进攻,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随着战争的发展,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和1.1亿的军队卷入了这场战争。战争中有50多个国家结成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迫使意大利、德国和日本先后投降。

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美、英、苏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了第二次会晤。会议就对德国的占领与管制、德国的赔偿、改组波兰政府及波兰疆界的确定、南斯拉夫新政府的建立、苏联对日作战等问题达成了一系列协定。秘密签订了《雅尔塔协定》等文件。

1946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富尔敦发表了反共的“铁幕”演说,鼓吹美英合作,建立军事同盟,以对付苏联的威胁。

1947年3月,杜鲁门提出给予希腊、土耳其几亿美元的援助,以帮助希、土重建经济生活,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从而正式开始了“冷战”行动。

1949年4月美国同英、法、意、加等欧美12个国家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以建立其控制欧洲的防务体系。“北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实现了军事上的战略同盟,是美国推行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战略的又一重要步骤。

1947年七八月间,苏联先后同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罗马尼亚签订了贸易协定,西方称为苏联的“莫洛托夫计划”。1949年1月,苏联、保加利亚、匈亚利、波兰、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六国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以加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2月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它对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5年5月,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针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条约,并通过了建立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的协议。至此,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两极战略格局,即“雅尔塔两极格局”,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冷战”两极对抗时期。

 

三、世界新格局展望

(一)两极格局的解体

“雅尔塔两极格局”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60年代以美苏为代表的两个阵营对峙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帝国主义阵营在政治上打着反苏、反共的旗号,以防止共产主义扩张为幌子,在世界范围内支持反动独裁政治,镇压人民革命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而社会主义阵营则在发展壮大自己力量的同时,坚决支持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同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并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第二阶段是60年代以后,世界进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时期。60年代以前正当美国充当世界宪兵,极力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时候,苏联经济和军事实力得到迅速发展。

在这种形势下,苏联开始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对抗斗争。

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雅尔塔两极格局”逐渐走向衰落。1989年1月,波兰统一工人党召开十中全会并通过“政治多元化与工会多元化”的决议,承认了波兰团结工会的合法地位。接着,1989年6月的大选,团结工会获胜并上台组阁。1990年1月,波兰统一工人党召开“十一大”,并宣布该党解散。同年11月,瓦文萨在总统选举中获胜,就任该国总统。这样,波兰统一工人党就成为东欧第一个失去国家政权的党。波兰也就成了华沙条约组织中第一个非社会主义的国家。

1989年2月,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内部,也受到了波兰演变的深刻影响,他们围绕1956年事件的性质及纳吉个人的功过是非等问题发生分歧。为此,该党也提出了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的政治主张。1989年10月,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并更名为社会党,实质使党发生了分裂。1990年春全国大选,社会党败北,“民主论坛”上台执政,至此,匈牙利成为东欧非共产党人掌权的第二个国家。

1989年10月18日,民主德国克伦茨取代昂纳克出任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和国务委员会、国防委员会主席。克伦茨上台后,立即开放柏林墙,并在1989年12月初,由克伦茨带领,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总辞职,实行了党政分离,把统一社会党更名为民主德国社会党,1990年大选,民主德国社会党失利,为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创造了条件,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解体的导火线是,1989年11月17日发生在布拉格的为纪念反法西斯50周年的学生集会及由此而发生的学生与当局的冲突。在此之后,著名剧作家哈韦尔等人于当年11月19日组成了“公民论坛”。接着,在1990年6月的大选中,“公民论坛”击败捷共而上台。

保加利亚的变化是从1989年11月日夫科夫被解除保共领导及其国家元首的职务开始的。日夫科夫被解职后,1990年4月,保共被更名为保加利亚社会党。接着,在1990年6月的大选中,“民主力量联盟”主席热列夫当选为保加利亚总统,不久,社会党失去对政府的领导。

罗马尼亚于1989年12月16日爆发了反政府大游行。12月22日,罗马尼亚共产党主席、共和国总统齐奥塞斯库夫妇被秘密处决。1990年2月,罗马尼亚“救国阵线”与其他一些政党成立了“全国联盟临时委员会”。1991年5月大选,伊利埃斯库当选为总统。

阿尔巴尼亚政权于1991年3月落入民主党手中,共产党丢失该国政权。

至此,从1989年初到1990年秋,华约各国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均先后变成了在野党,民主德国则从地图上消失。

一般认为构成战后两极格局终结的相互关联的四大标志为:东欧巨变与华约解体;美苏首脑马耳他会晤,美苏由争夺对抗走向友好合作;两个德国的重新统一;北约伦敦会议调整对苏战略。1991年12月15日苏联解体,标志着维持了47年的雅尔塔两极格局完全解体。目前,世界正处于由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转变的过渡时期。

(二)过度性战略格局的特点

一是以往的格局转变都是通过大规模战争促成的。而这次“雅尔塔格局”已通过和平方式解体,而且还将以和平的方式向多极化的新格局转变。

二是这次格局转变将有一个较长的过渡时期。

三是以往的格局交替都是在各种力量较量中,欲称霸世界而进行侵略的国家常常被反侵略的同盟国打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格局。而这一次,两个争霸世界的国家中的一个,主要由于自身建设上的原因而垮台,另一霸权欲更强的超级大国,则更加“自如地”推行自己的霸权政策而未受到强大的武力对抗。

(三)过渡性战略格局的发展态势

1、美国称雄全球,但难以筑成单极世界

(1)两极格局的终结,国际环境的变化,不仅使美国政治上失去了联合其盟国共同对敌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而且亦使之在军事上失去了用武之地。

(2)美国已再无足够经济实力驾驭西方,驾驭世界。

(3)各大力量间战略意图相左,美国构筑单极世界的言行已经遭到世界各国,尤其是世界主要国家的抑制与反对。

2、美国苏联一衰一垮,但美俄仍是左右世界形势的军事强国

由于经济问题制约,美国对世界事务的影响和干预能力有虚弱的一面,但它毕竟是当今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军事强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影响将存在着。

另一个超级军事大国苏联已经不复存在,但它的主要继承者俄罗斯,仍是当今世界足以和西方、特别是美国进行军事较量的一支强劲的军事力量,对世界军事斗争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

3、世界也不可能是美、欧、日三极

所谓三极,即世界重大国际事务将只能由美国、欧洲联盟和日本三大世界富户来主宰。

一是在综合国力以及国际竞争中,经济实力及经济因素的地位与作用虽较两极时期显著上升,但它毕竟不是一切的一切。

二是俄罗斯与中国在解决“热点”地区的冲突方面,其作用不可小觑。可以预见,在今后的国际事务中,有些重大问题离开俄、中,绝难解决。因此,世界新格局将不可能是三极,美、欧、日各自将只能是新格局中的一极罢了。

4、世界战略新格局将由美、欧、日、俄、中五极构成

从综合国力上看,当今世界呈现出以美国、欧(德)、中、俄、日为基本力量中心(极)的多极格局的雏形。

美国作为冷战结束后惟一存在的超级大国,要想事事一霸独大是不可能的,但在世界事务中将扮演主要角色,起着主导作用。

俄罗斯既然是一个大国,又拥有庞大的常规力量和核力量,在国际政治斗争中仍然是有相当份量的一极。

日本和德国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正在国际舞台上重新崛起,成为世界事务中两支主要力量。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世界事务中地位越来越明显,影响力越来越大。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 2020 南华大学学生工作部

地址:湖南省衡阳市蒸湘区常胜西路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