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提示:
本章主要介绍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在军事上的应用,重点阐述了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对打赢信息化战争提出了一些看法。重点了解信息化战争给中国国防建设提出的新课题,树立为国防建设而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的观念
教学目的
了解信息化战争的形成、发展趋势和与国防建设的关系,熟悉信息化战争的特征,树立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决心。
重 点
1、掌握信息化战争的含义。
2、了解信息化战争的特点。
3、领会做好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准备。
难 点
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第一节 信息化战争概述
一、信息与信息技术
(一)信息的基本含义
1.信息的概念
何为信息,有多种解释。词典解释,信息就是消息,是情报。从信息的客观存在性出发,称“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从信息所具有的传播和交换特性出发,称“信息是人与外部世界互相交换的内容的名称”。有的认为信息是一种状态,即“信息就是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的状态以及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综上所述,信息就是“生活主体同外界客观之间有关情况的通报”,它通过一定载体反映出来的,表征客观事物和方式,相互联系程度及规律的陈述。
信息不同于知识,信息是知识的原料,知识是系统化的信息。
信息的分类:通常按信息的地位不同可分为客观信息(客体初始信息、作用效果信息、活动环境信息等)和主观信息(决策信息、指令信息、控制信息等);按信息的应用部门可以分为工业信息、农业信息、政治信息、经济信息、军事信息等;按信息源的性质可分为语音信息、图像信息、文字信息、数据信息等;按信息的保密程度可分为共享信息、秘密信息、机密信息和绝密信息等;按信息所处的空间位置可分为空中信息、地面信息、海面信息和海下信息等;按信息的时效性可分为瞬时信息、短期信息和长久信息等。
2.信息的基本特征
在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中,信息除了与物质和能量具有相同的基本性质之外,还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质。
(1)价值性
(2)可存储性
(3)时效性
(4)可复制性
(5)共享性
(6)可传输性
(7)显示多样性
(8)可控性
(9)扩展性
(二)信息技术的含义
1.信息技术的概念
信息技术就是指人类开发和利用信息的手段。或者说凡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同信息打交道的手段,它包括信息的产生、交换、存储、传递、处理、显示、识别、控制和利用等技术就是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的组成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高新技术群体的核心,是由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等为一体的一个复杂的技术群体,内容相当广泛。其中,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是整个信息技术的核心;传感器技术是核心与外部的接口;而在军事斗争领域,信息安全技术(主要包括电子对抗技术)则是作用于各个环节、决定效用的关键。各种信息技术的作用可用下图表示。
(1)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技术,也称传感技术,其任务是高精度、高效率、高可靠地采集各种各样的信息。遥感、遥测、高性能传感器、换能器和显示器都属于传感技术的范畴。传感器按照物理原理可分为:光敏、声敏、热敏、磁敏、味敏、嗅敏等不同类型。可用于红外线、可见光、声波、次声波、电场、磁场和化学分子等的探测和识别,是信息探测的基础技术。
(2)通信技术
通信技术的任务是高速度、高质量、及时、准确、安全、可靠地传输各种形式的信息。在这个领域里,无线通信、微波通信、光纤通信和卫星通信的发展已经提供一些大容量、高质量、覆盖面广、迅速方便、安全可靠和功能多样的通信网。各种智能终端延伸了通信的服务功能,电视会议、自动寻址、转移呼叫、网络重构等新技术不断涌现。
(3)控制技术
控制技术是信息的使用技术,对应于人的执行器官。信号的滤波、分类、提取、处理、测量、反馈等等,可以更加准确和精细地引导执行部件完成各种动作。
(4)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源于计算机技术,但又超脱于计算机技术,已经形成一门完整的、独立的学科体系。它涉及现代数学、计算机技术、认知科学、仿生科学、遗传工程、语言学、逻辑学、哲学和未来科学等科学领域,具有广泛的科学、技术基础,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被誉为20世纪三大科技成就之一。人工智能技术的主要内容概括为机器人、专家决策系统、智能机(五代机、六代机)及智能接口、机器视觉与图像理解、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理解、武器精密控制与灵巧武器、自动目标识别、无人驾驶载体、神经网络及其应用等。其中与决策和控制密切相关的主要有:专家决策系统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和机器人智能控制技术。
(5)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技术是限制真实信息扩散和泄露的技术。现代信息安全技术主要是指加密、伪装、隐藏和防护等技术。
加密技术是指为了防止信息被窃取和非法利用而进行的对信息加注密码的技术。
伪装技术,主要是指隐蔽自己,欺骗和迷惑敌人的技术。
现代隐形技术是通过降低目标和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的技术。
(三)信息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是以信息传输技术的突破为先导的。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以信息基础技术的发展为前提的。
信息处理技术是指运用计算机系统对信息进行转换、加工、综合、分类、存储和显示等的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综合集成,应用到武器系统中,就形成了信息处理装备。
信息采集技术是指运用信息科学方法和手段,实现并扩展人类感官功能,增强人类感知和认识事物能力的技术。
智能化是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21世纪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网络与通信技术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二是通信技术,三是网络计算技术。下一代互联网将具有五大特征:更快、更大、更安全、更及时、更方便。
生物信息技术是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纳米技术是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重点。
二、信息技术在战争中的应用
未来战争将是信息化战争,信息作战的基本目的就是:对己方的信息隐真示假,对敌方的信息去伪存真;真正做到“知己知彼”和不被彼知。围绕这些目标,重点加强了诸如侦察、潜入、窃听、引诱、干扰、反干扰等信息斗争手段和方式的建设。在这些斗争领域中,信息技术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在侦察、通信领域的应用
1.雷达
在信息化战争中,精确打击是以精确侦察为基础的。雷达的发明,使人类有了超出目力以外的信息获取能力,这种能力为实施精确侦察奠定了基础。
(1)相控阵雷达。相控阵雷达是通过计算机控制移相器的相位来实现波束控制的侦察设备。
(2)低截获雷达。这种雷达是将辐射能量以类噪音的形式分散在一个较宽的频率范围内,从而使敌方无线电侦察装备的发现概率下降,或使敌方反辐射武器的定位精度下降,使雷达免遭反辐射导弹的攻击。
(3)无源雷达。无源雷达是一种本身不发射电磁信号,只通过接收目标辐射的无线电信号对其进行探测、跟踪和定位的侦察设备。
(4)双(多)基地雷达。该种雷达是一种将雷达的发射机与接收机分开配置的雷达系统,一般由一部接收机与一部或多部发射机组成。多基地雷达系统的出现使雷达的使用更加灵活和多样,还可有效防止反辐射导弹的攻击。
(5)合成孔径雷达。这是一种安装在运动平台上的、采用相干多普勒体制的成像雷达。它的出现,使雷达分辨率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光电侦察
光电侦察是以可见光和红外光作为侦察载体的技术侦察手段。目前,光电侦察装备主要有:各种光学观察镜、激光测距机、红外热像仪、微光夜视仪、光谱分析仪等。近年来,激光技术与雷达技术结合而产生的激光雷达正成为光电侦察装备中的新秀,在美国导弹防御计划和防空领域频频亮相。
(1)激光测距机。
(2)微光观察仪。
(3)红外热像仪。
(4)激光雷达。
3.通信
通信,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过程,是信息传输的主要方式。按传播媒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两大类。有线通信主要以电线和光纤等为信道;无线通信主要以辐射的电磁波和光波为基本信道,一般分为短波通信、超短波通信、中长波、微波通信和激光大气通信等。
通信要求快速、准确、安全和可靠。目前,通信主要有三大支柱,即无线电通信、卫星通信和光纤通信。
(1)无线电通信
无线电通信主要包括短波通信、超短波通信、微波通信和蜂窝式移动通信。其中,短波通信是利用地面波和电离层反射波进行传播,最远可传至上万千米。短波波长为200米——10米,频段为1.5MHZ——30MHZ。
超短波通信,又称视距通信,传输距离约50千米。超短波在传输过程中,不受自然环境影响,比较稳定,适合在移动中实现通信。但由于超短波是依靠直线方式传输,所以它必须在没有遮挡的条件下使用,如果要进行远距离通信,就必须建立接力站或中继站。
微波通信,其波长一般为30厘米——3厘米。它的带宽比较宽,通信容量很大,但必须在视距内通信,一般用于中继通信。
蜂窝式移动通信,是一种新型的通信系统,可直接服务于个人,所以也叫个人移动通信系统。这种通信系统将通信服务区域分成许多相连的六边形小区,每个连长为几千米到十几千米。小区中心设置一个基地站,用于接收和发送无线信号。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已经溶入数字通信、宽带视频技术和网络技术之中,无线上网、收发图片已经成为新的时尚。移动通信的典型频率为450MHZ、900MHZ和1800MHZ等。
(2)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是利用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无线通信信号的通信技术。目前主要有两种卫星通信,一种是使用移动电话直接通过卫星转发信号的卫星通信系统;另一种是利用地面中继站转发通信信号的综合卫星通信系统。
一般的通信卫星都被置于35786千米的地球同步轨道,转发来自地面站的信号。一颗通信卫星可以装载若干个转发器,每个转发器的带宽为36MHZ,可提供7200对电话服务。卫星通信的特点是距离远,容量大,不受大气和天候环境的影响,覆盖面宽。
(3)光纤通信
光纤通信是近20年来刚刚兴起的一种新型技术。它是利用光导纤维做信道,利用激光做载波的有线通信手段。一个完整的光纤通信系统是由光发送机、光纤、光中继器、光接收机以及电发送机、电接收机组成。光纤通信系统可以分为许多类型,按光源区分,可分为激光光纤通信系统和非激光光纤通信系统;按光纤中的电磁场分布区分,可以分为多模光纤通信系统和单模光纤通信系统;按波长区分,可以分为短波长光纤通信系统、长波长光纤通信系统以及超长波长光纤通信系统。
与通信手段相比,光纤通信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传输容量大。二是不怕电磁干扰。三是光纤线路之间通信情况不会产生串音,且不会产生电磁辐射,因而具有很好的保密性。四是可节省大量的有色金属。五是传输损耗低,中继距离远。六是重量轻,运输方便,非常适合于野战条件下的快速开设和撤收。此外,光纤还具有耐震、耐潮、耐高温、耐腐蚀、耐辐射等优点。但光纤也并非十全十美,它也有一些缺点,如芯线接续技术要求高;光纤不能传输电力,光通信所需的电源还得由光缆中的通导线传输;光通信设备比较昂贵等。
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它已逐渐成为通信领域发展的主体技术之一,特别是军事领域,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在指挥自动化中的应用
指挥自动化是军队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指挥自动化系统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指挥自动化系统,又称为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用英文来表示,即C4ISR。在C4ISR中,有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以及侦察等分系统,其中,核心是计算机。
在现代战争中,一个典型的指挥自动化系统是由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组织指挥、装备和兵力控制等几方面组成。随着信息技术和军事理论的发展,指挥自动化系统也先后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其包含的内涵也不断丰富,由最初的C2、C3、C4、C4I一直发展到今天的C4ISR以及C4KISR(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杀伤、情报、监视与侦察)。
(三)信息技术在精确制导武器中的应用
精确制导技术是精确制导武器的基础,是打赢信息化战争所依赖的一项关键技术。它包含了信息获取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对抗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在战争中,从侦察到通信,从干扰到安全,从指挥到保障,军队的作战终将落实到能够消灭敌人和把摧毁敌方设施装备的弹药准确送到目标上。这是作战中最具决定性的环节,而这一环节恰恰需要信息技术来完成,这是信息技术的“职责”和“任务”。
(四)信息技术在太空的应用与争夺
太空是信息争夺的重要领域。现代军事理论认为,制太空权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制信息权,这已成为现代战争取胜的重要因素,太空是夺取信息优势的关键。卫星作为太空平台,在夺取信息优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其他信息获取和传输设备相比,卫星具有视点高、范围广、时间长、速度快,不易被击落,不受国界和地理条件的限制等特点,对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具有重要意义,自1957年诞生以来就一直被用来进行通信、侦察、定位等军事活动。目前,无论是车辆、飞机、舰船的导航系统,还是导弹、炸弹的制导装置;无论是战场的侦察和监视系统,还是远程的通信,都离不开太空中的平台——卫星。
目前,在轨运行的军事卫星主要包括侦察卫星、预警卫星、军用通信卫星、定位导航卫星等
1.照相侦察卫星
2.导弹预警卫星
3.电子侦察卫星
4.海洋监视卫星
5.全球定位系统卫星
(五)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战
网络战是信息战的一种,但网络战又是与情报战、电子战、心理战和精确打击等信息作战有很大区别的一种全新作战样式。这是因为它不是发生在一般三维空间中,而是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进行的对抗。它的出现使人类战争从传统的有形空间向无形的虚拟空间扩展,使真正的战争更加地信息化。网络战是计算机对战争的最大贡献。
在计算机网络战中,计算机是主要的作战工具,是战斗堡垒,也是进攻和防御的节点。
计算机网络战是尖端技术作战,是技术、知识密集型作战,没有技术无法作战,技术不精无法取胜。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有效的网络攻击武器。
在计算机网络战中,除了计算机病毒外,还有逻辑炸弹、陷阱门、“黑客”等攻击手段。特别是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机器人和芯片细菌等也将成为未来战场上看不见的“杀手”。
(六)信息技术在战场评估与模拟训练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直接作用于战场的同时,也催生了新的量化分析战场问题和精确描绘作战过程的科学方法,这为检验作战方案和战法的合理性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手段,这种手段就是战场评估。信息技术为评估所需的信息获取、存储、传输、处理等提供了快捷方便的平台。指挥员和参谋在计算机前用手指轻轻敲击键盘,就可以完成大部分评估过程。评估可分为战前评估和战后评估。战前评估主要是借助各种侦察设备,将真实情况再现在屏幕上,再利用已编入计算机程序的作战原则、指挥决策、武器参数、极限指标等,对即将发生的军事行动进行运筹。战后评估主要是为了发现行动中的偏差和为了总结经验教训,同时也是为了完善评估程序本身。
除了评估,信息技术也为军事训练提供了更加快速精确的方法。
三、信息化战争的演变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战争形态开始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过渡。
战争形态,是指战争的形式与状态,是战争的时代特征在人类社会认识平台上的全维度展现与集中反映。
战争形态与社会形态密切相联,具有时代特征,是时代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产物。
历史上的战争形态,从时代特征上讲,有农业时代的战争形态、工业时代的战争形态和信息时代的战争形态;从技术发展的大方面上讲:可以概括为冷兵器战争形态、热兵器战争形态、机械化战争形态和信息化战争形态。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的海湾战争,标志着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开始。
(一)信息化战争的基本内涵
1.信息化战争的概念
中国学术界这样认为:信息化战争是一种战争形态,是指在信息时代核威慑条件下,交战双方以信息化军队为主要作战力量,在陆、海、空、天、电等全维空间展开的多军兵种一体化的战争。
2.界定信息化战争的因素
(1)战争的时代性。
(2)交战双方或者至少有一方的军队是信息化军队。
(3)必须在五维战略空间,特别是在外层空间、信息空间展开主要较量,不能只是把外层空间作为一种支援平台来使用。
(4)在物质、能量、信息构成作战力量的诸要素中,信息起主导作用,信息能够严格控制物质和能量的应用与释放。
(5)精确打击成为战争中的主要打击手段,而附带性破坏降到了最低限度,或者趋于零。
要实现信息化战争,必须首先实现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军队的信息化和战场的信息化。三者缺一不可。
(二)信息化战争的形成与发展
一种新战争形态的出现,依赖于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信息化战争形成和发展,是20世纪中后期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1.信息化战争孕育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来,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基因工程、激光等大批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为军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目标侦察、监视技术与先进的制导弹药紧密结合,为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演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0世纪60—70年代,美军在越南战争中先后投放了25000余枚激光制导炸弹和电视制导炸弹,命中率达60%以上,圆概率误差提高到了5米,作战效能比传统的普通炸弹提高了上百倍。
1967年10月,埃及海军的导弹快艇发射苏制“冥河”反舰导弹,一举击沉以色列海军的1700吨的“埃拉特”号驱逐舰,创造了用导弹击沉大型军舰的首例,揭开了海上导弹战时代的序幕。
1973年10月6日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交战双方大量使用导弹,埃及使用的是苏制SA—6地空导弹和AT—3反坦克导弹,以色列使用的是美制“小牛”空地导弹和“陶”式反坦克导弹,作战效果空前显著。
高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军事变革。美国是较早对以往机械化战争进行研究,并顺应军事技术发展的需要,大胆创新军事理论的国家之一。1976年,美国提出了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理念:第一,核武器威力巨大,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威慑效能,但难于用于实战,因此,武器装备发展重点应逐渐转向精确制导武器,加大巡航导弹、战术导弹、灵巧炸弹等的研制和发展。第二,机械化武器装备的技术潜力基本发展到了物理极限,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一大批军用高技术正处在萌芽状态,应加速发展和尽快物化为武器装备,抢占军事制高点。因此,要侧重发展侦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预警机、侦察机、C3I系统、电子战装备和隐身飞机等。第三,在核威胁以及东西方冷战的阴影下,要尽量避免诱发大规模战争,尽量利用高技术武器装备进行一些能够控制的小型战争,来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因此,美国“发现—打击—摧毁”、“技术融合”、“低强度冲突”等新的军事理论应运而生。
1982年以色列与叙利亚在贝卡谷地的速战速决,使人们第一次认识到了C3I系统和电子战在战争中的巨大威力,也促使前苏军开始考虑军事技术革命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而美军则更加坚定了大力推进军事变革的决心。
1982年5月,英阿马岛战争是一场典型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交战双方大规模使用精确制导武器,种类多达17种以上。战后统计,两军损失战机的84%是被导弹击落的,尤其是阿军用一枚价值20万美元的法制“飞鱼”空舰导弹,击沉了英军价值2亿美元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建立了精确制导武器将成为战场主宰的理念。
美军分别在1983年10月、1986年3月和4月先后对格林纳达、利比亚发动了3次“外科手术式”打击,充分发挥了精确制导武器的威力,取得了显著的作战效果。这种高技术、低强度、快速交战、快速撤离的作战样式,对信息化战争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2.信息化战争萌芽阶段
军事理论创新、科学技术推动,为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虽然战争基本形态仍以机械化战争为主,但以精确制导武器和电子信息装备为代表的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广泛使用,使人类看到了信息化战争的端倪。应该说,海湾战争是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过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海湾战争验证了美国的高技术局部战争理论,促使战争形态从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型。在战争中,美国的C3I系统、电子战装备系统以及巡航导弹、F—117隐身飞机、“爱国者导弹”等高新技术武器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战争中,尽管精确制导弹药只占总弹药量的8%,却摧毁了80%以上的目标。美国的“空地一体战”理论,及其远距离精确打击、非线式作战、空地一体联合作战、大规模电子战、全球战略机动等一系列新的作战理论和战法也得到了实战检验;把火力毁伤与电子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显露了信息战的雏形。
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军确定了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建设信息化军队的长远目标和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在新的战略指导下,美军全力推进军事变革,大力加速军队信息化建设。一是结合未来战争的需要,创立新的军事理论。提出了信息战争、联合作战、非接触作战、非线式作战、精确作战、网络中心战、系统集成、横向一体等许多创新的军事理论和观点。二是以未来作战为牵引,大力加强信息化武器装备建设。美军投资4000亿美元建设国家信息高速公路,各军种全面启动自动化指挥系统建设,同时合力打造相互贯通、相互兼容、高度集成、互通性和互操作性良好的“勇士C4I”系统。三是着眼未来,夯实军事发展的技术基础。在武器装备发展战略上,首次确立了信息技术的主导地位,提出了全球监视与通信、精确打击、空中优势和防御、水面控制和水下优势、先进的地面战、模拟环境、降低费用等七大军事需求技术。
1998年12月,美英联军对伊拉克发动了代号为“沙漠之狐”的空袭作战,这是美国精心策划的一场战争,也是历史上第一次信息化战争的预演。在这次战争中,美国一是抛开了联合国,侵犯一个主权国家,助长了单边主义,巩固了其“一超独霸”的地位;二是验证了新军事变革的阶段性成果,成功地进行了跨军种联合作战;三是试验了信息高速公路的作战效能,尤其是全球网络化、信息化和一体化能力,并对一大批信息化武器装备进行了实战鉴定。
3.信息化战争发展阶段
1999年爆发的科索沃战争,2001年爆发的阿富汗战争,标志着战场信息战初具规模,信息化战争形态逐渐显现。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爆发,使人们认识了联合作战的巨大威力,看到了C4ISR系统在作战指挥中的巨大效能,见识了陆、海、空、天、电磁一体化的作战模式,信息化战争特征更加明显。
1999年3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抛开联合国授权,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对一个主权国家发动战争。在战争中,夺取信息优势、控制机动、精确打击成为战争的主导,战争形态开始向信息化转变。在整个战争中,美军信息化建设成果得到了综合运用,C4ISR系统实现了全球网络化、一体化;各军种通过C4ISR实现了无缝隙链接;最高指挥官通过C4ISR对单兵实施实时、远程控制。同时,北约还首次使用了微波炸弹、计算机病毒、石墨炸弹等信息战装备;综合验证了大规模信息战和联合作战理论,创新了全纵深精确打击理论和不对称作战理论等;首次使用了“联合直接攻击弹药”等新武器,精确制导弹药占全部弹药的比例达35%。
2001年10月7日,美国发动了阿富汗战争。这场战争规模不大,强度也不高,但信息化程度和联合作战水平却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战争。其主要表现是:首次使用了无人侦察攻击机、单兵数字化装备等新型信息化武器装备;验证了网络中心战理论;创新了信息化战争中无人作战、特种作战等新战法;试验了传感器引爆武器、风力修正子母弹等一批新型信息化武器装备。
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是美军建设初步完成信息化转型后发动的第一场具有鲜明信息化特征的战争。战争中,美国成功地验证了“先发制人”战略和“震慑”理论,创新了夺取信息优势、实施全频谱控制、联合对地攻击、网络中心战、精确闪击作战和快速决定性作战等新的作战理论。创新了接触与非接触相结合、空地一体与地面快速推进相结合的战法,为信息化战争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版权所有 @ 2020 南华大学学生工作部
地址:湖南省衡阳市蒸湘区常胜西路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