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晴 夏宇航 阿娜古丽·艾散
一封家书,一段历史,一种精神的传承。近日,南华大学“同心民韵”民族团结工作室创新教育形式,组织35名各民族学生代表前往夏明翰烈士故居,开展了一堂以“诵读家书·对话英烈”为主题的沉浸式思政课。活动用“情景微党课”、“经典诵读”和“时代回信”等系列环节,替代传统形式,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让民族团结与红色信仰的种子深植心田。
(活动合影1)
在主义真广场,一堂别开生面的“微党课”就地开讲。来自朝鲜族的郑智豪同学,以夏明翰烈士的生平为脉络,生动讲述了夏明翰烈士“从衡阳豪绅子弟到坚定马克思主义者”的蜕变历程。他重点阐释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句铮铮誓言背后的深意——那是共产党人为建立统一、平等、富强的新中国,矢志不渝、至死不渝的初心。现场的各民族学生凝神静听,在庄严肃穆的历史现场,真切感悟着革命先辈跨越时空的信仰力量。
(活动现场2)
活动的核心环节是“红色家书经典诵读会”。学生们深情诵读了夏明翰写给母亲、妻子和大姐的感人至深的家书。“儿女不见妈妈两鬓白,但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当一位维吾尔族学生用铿锵而真挚的语调念出这些语句时,现场许多人热泪盈眶。通过亲口诵读,学生们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情感的传递者,深刻体会到革命者舍小家为国家的博大情怀,而这正与中华民族大家庭休戚与共的精神一脉相承。
从夏明翰烈士故居研学归来,一场“写给烈士的回信”活动在校园内接续开展。同学们结合研学中的所见所感,提笔写下心里话。一位学生在信中写道:“尊敬的夏明翰烈士,您所追求并为之牺牲的‘新中国’,我们看见了。如今,来自五十六个民族的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共同学习,亲如一家。我学习土木工程,愿以专业所长筑路架桥,为家乡发展添砖加瓦,这正是您所期盼的盛世图景之一。”这一封封“时代回信”,是当代青年对先烈初心的最好回应,也是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的真挚告白。
(活动现场3)
“我们相信,这种沉浸式、互动式的教育,其感染力是无可替代的。当同学们亲手写下对先烈的承诺时,他们所铸牢的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是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的主人翁精神。”活动负责人总结道。此次特殊的思政课在庄重而温馨的氛围中落下帷幕,南华大学的各族学子们用声音和文字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他们带走的不仅是对历史的敬畏,更是对未来的担当。
版权所有 @ 2020 南华大学学生工作部
地址:湖南省衡阳市蒸湘区常胜西路28号